首页 >> 行业资讯>> 文章详情

湖北种粮大户刘实勇心声:只要有水,一万亩也能种

分享:
2014-05-01 13:52:41 点击数:2185 作者:水事易

“下了几滴雨,也不管用,还是担心缺水大面积插不了秧。”这几天,湖北京山县罗店镇刘港村种粮大户刘实勇显得忧心忡忡。

刘实勇说,他流转有1500亩田,早稻1000亩,能栽600亩,还有400亩因无水源就没法插秧了,中稻更是担心后期没水栽不下去。

京山县已连续四年大旱,采访路上,记者发现不少塘堰或已干涸见底,或成了“碟子塘”。

一个多月来,刘实勇架了135千瓦泵站从四河里天天抽水,往两个小型水库蓄水,再从水库三级、四级取水,往田里灌溉。四河是三县交界,别人都在抽水,“咱这是抢水啊。”

“现在种粮风险大,风调雨顺时候,还能赚点钱,碰上灾害,就只有赔的份儿了。”刘实勇说,去年,他流转土地中的1000亩平均亩产只有700斤,同比减产近40%,除去县里给种粮大户的奖励5万元,净亏损10多万元。

水利设施差是种粮大户最发愁的一点。不少种粮大户反映,现在抗旱基本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的老水库、塘堰和小型泵站,只能靠自己花钱买新设备弥补,政府对自费抽水给点电费补贴。

“水源是最大的问题,如今种田除了水就没难度了,只要有水,再种一万亩也没问题。”刘实勇坦言。

刘实勇联合10多位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组建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,现发展成员301户,流转经营农田面积达3万多亩,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、农药、化肥等,节省农资费用,通过农机化作业,压低种粮成本,提高种田效益。

“也请记者帮忙呼吁,希望政府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投入,切实解决好农业命脉问题。”刘实勇说,改善农村水利设施,最关键是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政府要按实际需要分配使用资金,让种粮大户来实施小型灌溉项目。记者俞俭陈俊王贤

来源:新华网


已有0条评论,共0人参与
发布
注册 | 忘记密码?



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

关闭